在没有电力的千年岁月里,国内先民以智慧点亮黑夜。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揭示了照明工具的演变轨迹,折射出社会文明的进步。
原始照明:自然与火的艺术
新石器时代,人类利用火把与篝火驱散黑暗。火把以松明为主,燃烧时间短且烟尘大;篝火则通过添加干苔藓、动物粪便延长燃烧时长。商周时期,“烛豆”成为贵族专属照明工具——青铜或陶制容器盛装油脂,插植物纤维为芯,其形制源于盛食器“豆”,体现了“一物多用”的实用哲学。
油灯与蜡烛:技术突破与阶层分化
专用油灯出现,材质扩展至青铜、陶、铁。汉代“省油灯”通过夹层注水降温,减少燃油蒸发,这项技术沿用至宋代。蜡烛方面,汉代以蜂蜡为主,产量稀少;唐代引进技术,四川等地开始规模化生产,但价格高昂,每根蜡烛售价相当于平民数日口粮。宋代夜经济繁荣,油灯与蜡烛普及至市井,开封夜市“灯火荧煌,至于四鼓”,见证了照明技术的平民化进程。
煤油灯:近代工业的曙光
1865年,美孚煤油灯进入国内沿海城市,其亮度达传统油灯的5倍以上。至20世纪初,煤油灯渗透至农村,成为主要照明工具。1980年代,国内部分偏远山区仍在使用煤油灯,直至电力网络覆盖全国,这段历史才彻底终结。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抖学习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抖学习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